9日上午,《金融投資報》記者在四川省科技廳辦公樓6樓頂見到了成都第一個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從中了解到目前光伏發電的進展情況以及業內人士對光伏發電全川推廣的難點。
四川省科技廳:清潔環保自給自足
在樓頂,300多塊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陣列映入眼簾,幾乎占據了整個樓頂面積,場面十分宏大。
四川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項目投產后,科技廳不僅可以通過光伏發電滿足自身部分用電需求,同時還能將盈余電量并入公共電網”。據了解,省科技廳的光伏發電項目一天最多可以發電500度,一年可以發電2萬度左右。“這次科技廳的光伏發電設備,是我國鼓勵光伏產業政策推動的結果,光伏項目發電裝機容量為78千瓦,現以380伏電壓等級并入了公共電網。”上述負責人說,即使是下著毛毛細雨,太陽能組件依然可以工作。只不過,這時候光能變成電能的轉化率只有20%-30%。光照好的條件下,光能變成電能的轉化率可以達到70%-80%。
記者粗略算了一下,按照裝機容量78千瓦來計算,每小時可以發電78度電。再乘以轉化率,好的光照條件下,每小時可以發60多度電。根據成都的具體天氣情況,科技廳光伏裝置一天最多可以發電500度,一個月大概可以發電1.5萬度左右,而大樓辦公照明用電一個月大概在1萬度左右,完全可以滿足自身用電需求,多余的電則可以并入國家電網,還可以享受國家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0.42元/千瓦時的補貼。
業內專家:成本太高不宜推廣
科技廳負責人表示,光伏清潔電不僅可以用于科技館,還可以用于民用,成都供電公司也表示,居民并網申請目前已經開通,居民可以申請安裝光伏發電設備以及并網應用。
不過,有相關人士認為,“此舉欠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家電網光伏研究方面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家光伏發電項目政策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光伏經濟一直處于虧損情況”。據他介紹,近幾年我國光伏行業形勢一直不好,歐盟對中國光伏的“雙反”增稅使中國光伏一直深陷泥潭,而在8月,歐盟和中國“光伏雙反”和解后,中國光伏產業終于免受“滅頂”之災,但國內光伏發展卻受到重創。“長期以來,光伏企業陷入泥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品銷售嚴重依賴國外。”“四川作為多晶硅及光伏產業發展最早的省份之一,政策意義自然十分重要。”國電網成都供電公司營銷部工作人員謝凌松也同意這種看法,他告訴記者,目前光伏電能大力推廣經濟意義上沒有優勢,他向記者分析道,目前光伏發電在設備上要求較高,我國技術目前也是比較成熟的,但價格過高,加上安裝設備以及所有的組件費用,居民基本上要花20塊錢才能用上一度太陽電。他表示,目前環境也不是很成熟,光伏雖一直在努力適應市場需求,價格也在降低,但降至可接收范圍還有一段長路,光伏大規模的推廣還有一段長的觀望時間。
記者也了解到,作為今年國內最大的也是四川首個成功并網的攀枝花民用2100千瓦屋頂光伏發電項目也是入不敷出,雖然在攀枝花學院內現有的21棟建筑物屋頂都安裝了嶄新的太陽能面板,裝機容量2100千瓦,年發電量也達261.01萬千瓦時,但發電量微乎其微,不僅供給不了學院的用電量,而且還需要大量電網供給電。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讓呼吁了多年的國內光伏終端市場,可能有了啟動的跡象。”但謝凌松認為,就目前的光伏市場和實際電力市場來看,此次的光伏電力對整個四川的電力經濟而言,“還處于宣傳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