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25年太陽能設備量目標為20GW,依目前累計安裝量來看,等于2023-2025年每年平均安裝量要在3.3GW以上,但企業對此目標感到保守觀望,評估盡管在大環境未有太多外在干擾下,今年的安裝量恐怕仍落在1.5-2GW的水準,要達到政策目標仍有瓶頸卡關。
過去幾年,可能因疫情、原物料高漲或者政策變化(如2020年太陽能七七事變)問題,雖然長期2025年20GW設備目標未變,但過去幾年單年的設備目標均未達陣,2022年剛結束,企業預估,2022年的添加安裝量約在2GW的水準。
依預估,若2025年要完成太陽能安裝量20GW的水準,那2023-2025年至少每年都要有3.3GW以上的,才有機會完成此目標,相對于2022年在原物料下滑、需求火爆的情況仍未完成,企業對未來幾年每年要有3.3GW的設備量感到憂心。
企業認為,目前臺灣政策較鼓勵以及支持的太陽能系統主要以屋頂型以及漁電共生為主,但屋頂型臺灣可以做的已差不多,包括公有房舍等,但無論是屋頂型或漁電共生,單一案場可設備的容量都偏小,要可以做到3.3GW有難度。
且在政府鼓勵的漁電共生部分,想參與的企業很多,但大多還在跑流程的階段,目前已實際并網完成者并不太多,企業認為,以太陽能系統EPC企業觀點出發,要跟漁民或漁塭擁有者溝通蓋電廠,合作的細節很復雜,雙方的堅持或要求也不同,所以一趟下來要做一個漁電共生電廠案并不容易,也不一定會賺錢,且漁電或農電共生案通常仍是以漁或農為主、光電發展為輔,所以許多地方仍是綁手綁腳,因此并不特別認為漁電共生會成為支撐起政策目標的主力。
所以若要加速臺灣太陽能電廠的構建,大面積地面型電廠的相關土地仍未開放為主要瓶頸,因單一地面型電廠容量就很大,但土地集成有困難,企業認為,主要還是盼不利耕作或廢耕土地可開放種電,依估計,全臺農地有約90萬公頃,但只有50萬公頃在做農,其他是不利耕種或廢耕土地,但要完成20GW的電廠,只需要2-3萬公頃,但這部分可能涉及土地規劃,確實影響較大。
企業認為,目前臺灣發展太陽能產業中,無論是EPC、制造業或者投資業都已就緒,但瓶頸就是土地問題,或可以有光電能源專用園區,對發展地面型電廠會較有幫助。
原標題:臺灣2025年太陽能裝機目標20GW,瓶頸卡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