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州市李哥莊鎮毛家莊村以東,太陽能光伏板在1600畝的坑塘水面上鋪展開來,坑塘里魚兒自由自在地暢游,水面上漂浮的光伏板吸收著每一縷陽光,能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輸送至附近的“綠氫”工廠,為氫氣制造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近日,記者從項目負責人處獲悉,該項目將于本月底并網發電投用,預計年產綠氫500多噸。
探索漁光互補發電新模式
預計年碳排放降低16萬噸
上面養蠶,下面養魚——“桑基魚塘”是我們熟知的一種復合型農業生產模式,它將種桑養蠶和池塘養魚相結合,能夠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漁光互補也是同樣的道理,它將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可以保持水域原有的漁業功能,還可以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新型能源利用新模式。
位于膠州市李哥莊鎮的12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是山東首個光伏配建制氫項目,也是青島市重點項目。談及選擇坑塘水面建設該項目的原因,項目負責人表示,在坑塘水面建光伏電站,不改變原有的土地性質、不影響原先正常的農業生產、不造成污染,雖然和地面建設光伏電站相比成本會更高,但既環保又可以提高土地的綜合產出價值,這是一項一舉多得的好事。
膠州市李哥莊鎮漁光互補配建制氫項目建設的光伏電站所發的電能,一部分用于為制氫提供電力支持,一部分出售給國網青島供電公司,有助于提升青島電網的“綠電”比例,優化能源結構,助力綠色能源體系建設。該項目投用后預計每年綠電發電量可達1.62億度,碳排放降低16萬噸。
電解水制氫助力能源轉型
推動當地氫能產業鏈升級
今年,《國家碳達峰試點(青島)實施方案》發布,方案指出“鼓勵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光伏+’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東方氫島’,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在此背景下,推進電解水制氫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強其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銜接,是推動能源轉型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
膠州市李哥莊鎮漁光互補配建制氫項目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這種創新模式順應了“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推動更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戰略規劃,為探索可再生能源與氫能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示范經驗。
“光伏配建制氫,就是將水面上光伏板轉化的電能輸送到制氫廠區,通過電解水工藝制造氫氣,全程沒有碳排放,所以稱之為‘綠電’制‘綠氫’。”項目負責人介紹道。該項目配套的制氫項目所使用的2000標方堿式電解槽是國內首次投用,能夠大幅降低制氫成本、提高制氫效率。作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氫氣可以應用于多個領域,包括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供暖等,該項目有望實現“就近用氫”降低周邊產業成本,推動當地氫能產業鏈升級。
為最大限度縮短項目辦電時長,國網青島供電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公司特別安排了客戶經理為該項目提供“一對一”專屬服務,涵蓋并網申請流程說明、現場勘查、并網接入方案編制和審查等“一站式”服務。同時,公司成立“新能源并網服務協同工作組”微信群,涵蓋營銷、調控、發展、運檢等各部門工作骨干,多專業協同配合,實時解決客戶在并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目前,該項目的并網準備工作已接近尾聲,預計將于本月底正式并網發電。
原標題:能發電可養魚,魚塘“變身”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