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推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成為“重頭戲”。
在“雙碳”目標下,各沿海城市將海洋新能源作為重要突破口。當前,以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為代表的海洋清潔能源已成為沿海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
青島市與中國能建簽署《合作備忘錄》,中國能建海洋能源研究院聯合中國海洋大學成立綠色智能海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位于即墨區鰲山灣附近總投資102億元的中電建海上光伏項目正式獲得國家批復……
從科研平臺到基建項目,再到產業鏈條,今年以來,青島在海上風電和海上光伏領域動作頻頻。向大海要“綠色動能”,這邊“風”“光”正好。
多個項目落地
布局海洋新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是利用海洋能源的關鍵一步。
日前,位于即墨區鰲山灣附近總投資102億元的中電建海上光伏項目正式獲得國家批復,這也是青島首個海上光伏項目。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樁基式光伏發電項目,并引進光伏組件、系統集成、儲能、新能源研發等新能源產業鏈項目。
根據《山東省電力發展“十四五”規劃》,山東省擬布局“環渤海”“沿黃海”兩大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中電建海上光伏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而這一項目之所以選擇落地即墨區,是由于在項目前期評估中,認定即墨區田橫鎮項目所在區域屬我國第II類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域,有利于建設太陽能發電站。
“根據規劃,這一項目計劃于2025年6月全部建成。”項目現場工程師牛奇表示,并網后年均可提供約19.2億度發電量,年均產值約7.2億元,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4萬噸。
不僅僅是海上光伏發電,作為海洋新能源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風電也同樣是青島重點發展的領域。
在大小管島之間,作為山東省首個已核準在建的海上漂浮式風電技術項目,20兆瓦海洋能源融合發展試驗示范項目通過海底電纜的連接,周邊島嶼將串“珠”成鏈,產生的海上風電除了供各個島使用外,還將通過海底電纜源源不斷地回輸到陸地。
不僅如此,藍谷鰲山衛片區還將目光轉向深遠海,青島深遠海2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也在加速推進中。該項目所發的電將并入大電網,所產生的風電可滿足2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此外,華能、華電等百億級海洋風電項目,也都在即墨區加快布局。
當前,大管島“海島綠電”項目已成功投運。該系統綜合利用風力、光伏發電,配備儲能設備,不僅可以實現全天連續供電,還能使用空調等功率稍大的電器。“海島綠電”項目的啟用,結束了海島沒有長明電的歷史,更是掀開了保護性開發海島的新篇章。
產業聚勢成鏈
能源產業是典型的鏈條式產業,不管是海洋光伏,還是海上風電,都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的支撐。
今年10月,國內綜合性最強的第四代海上風電施工平臺“港航平5”出港;9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臺“黃海一號”出港;6月,國內新一代自升自航式一體化海上風電安裝船“藍鯤01”駛出……不到半年時間,三臺重量級新能源海工裝備紛紛從青島交付。
日前,位于青島高新區的盤古智能首發了風電液壓偏航系統,以液壓與電控一體化的創新技術為風電機組提供穩定可靠的動力保障,實現了從動力傳輸到精準控制的全面飛躍。
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激光雷達,即使在復雜天氣條件下,也能對500米高度以下、半徑10公里左右的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將風向、風速等信息傳回大數據平臺。目前產品已成功拓展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全球累計交付600余臺(套)。
面對海上新能源的發展機遇,作為青島電力裝備產業的代表企業,天能重工前瞻性地開啟了產業轉型。現已在國內布局了14個基地,落地多個海上風電項目,成為風電塔架的龍頭。
在即墨區,以青島漢纜、寶鑒科技為骨干企業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已初步構建起一條“海上風光”產業鏈條。
風電傳動系統是使葉片動能轉換為電能的關鍵裝置。青島寶鑒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引入德國技術,目前已經成為國內主要的風電傳動系統生產商,產品遠銷德國、芬蘭、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面對海上風電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公司計劃新建10萬噸鑄造項目,建成后主要生產鑄造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機艙座、風電機組輪轂等產品。”青島寶鑒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范蓮表示。
把電從海上輸送回陸地,海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青島漢纜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是青島上市公司漢纜股份的子公司,專門生產海纜產品。目前已具備海底電纜、光電復合海底電纜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經驗。隨著海纜產業國產替代進程加速,青島漢纜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不斷實現業務突破,目前公司已經成為北方最大的海底電纜生產商。
此外,青島造船廠近年來通過實施技術改造,建設2條海上風電生產線,主要進行海上風力發電塔、海上風力發電管樁制作,發電塔年產量可達5萬噸,實現產值5億元。
迎接新的風口
在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上,山東走在全國的前列。今年上半年,山東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一億千瓦,成為東部沿海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過億省份。目前,山東的光伏、生物質、風電裝機規模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第五位。
以煙臺為例,已全面建成“核、風、光、氫、儲、LNG”協同發展的新型能源體系,實現了“五個第一”——發出了全省第一度核電、第一度海上風電,建成了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示范項目,投運了全國第一個商業化核能供熱示范項目,形成了全省第一的清潔能源裝機容量。蓬萊港海工產業園,構建起風電全產業鏈,70多家相關配套企業相繼入駐。
作為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強龍頭”,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島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占全市裝機總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30%。
在青島提出建立的“4+2+4”海洋產業體系中,海洋新能源與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一道被列入著力培育壯大的四大新興產業。
今年7月6日,青島市政府發布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青島)實施方案》的通知。在重點任務中提到,實施新能源倍增計劃。堅持集散并舉,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積極發展海上風電光伏,打造百萬千瓦級海上新能源基地。
按照山東省能源部門統一部署,青島新篩選5個海上風電場址,可裝機規模1300萬千瓦,三峽、華電、華能、大唐、中船等5家企業已啟動選址或項目招標。這些項目的布局,將極大提升青島的海洋能源供給能力,也將有利于培育相關產業。
在研發創新領域,青島同樣集聚了一批高端平臺。作為海洋科研高地的藍谷,這里集聚了嶗山實驗室、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能華源研究院、青島市V型浮式風電融合發展場景應用實驗室等眾多科研機構。
加快挺進深藍
今年,青島加快了布局新能源的步伐,重點向以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發力。
11月12日,中國能建領銜的“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聯盟和新型儲能聯盟在青島召開年度大會。會上,青島市與中國能建簽署《合作備忘錄》。中國能建海洋能源研究院聯合中國海洋大學成立了綠色智能海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聯手打造推動海洋能源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創新研究平臺。
創新中心將圍繞深遠海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探索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等海洋能源前沿技術,逐步搭建以新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體系為核心的協同創新科研體系,以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化、產業化為關鍵節點的海洋創新鏈,以專業化、體系化和集群化為目標引領海洋能源產業發展。這一創新中心的成立,開啟了能源央企在青島布局的新維度。
在此之前,今年6月,三峽集團與青島牽手,簽署《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5月,三峽集團發布了山東青島深遠海4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相關招標公告。兩個新能源大項目正在推進。
專業園區也是青島打造“海上風光”產業的重要載體。“即墨區正以申報丁字灣省級戰略為契機,全力推進新能源裝備產業園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千億級投資規模新能源產業集群。”在日前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當好排頭兵 奮進新征程”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即墨區專場)上,即墨區區長孫杰表示。
新能源裝備產業園位于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女島臨港區域。產業園將聚焦海上風電產業鏈,突出“港產聯動”特色,以漢纜股份、寶鑒科技等風電裝備制造骨干企業為基礎,全力招引國內風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打造青島的海洋新能源產業高地。
為加快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建設,即墨區成立了區域規劃工作專班、港口建設工作專班、審批驗收工作專班、開放運營工作專班、產業招商工作專班等五個海洋裝備產業園建設工作專班,有力保障了園區有序建設及運營。
此外,即墨區還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對女島臨港產業園的綠色低碳轉型給予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研發、應用和推廣,引導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女島臨港產業園不遠處的女島港,升級改造工程正進展得如火如荼。按照近期獲批的《青島港總體規劃(2035年)》布局要求,對于該區域的港口碼頭建設,近期規劃是為周邊產業項目配套服務的工業運輸碼頭,主要是為外海風電產業做配套服務;遠期的定位將是對外開放的客貨兩用集裝箱專用碼頭,可為大型商貿物流出口做配套服務。
海洋是青島的藍色稟賦和最大優勢。在“雙碳”的大背景下,青島面向大海,追光攬風,正加快挺進深藍。在探索海洋新能源開發利用領域,青島未來“風光無限”。
原標題:海上風電、海上光伏基建項目在青島接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