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光伏產業由于國家政策的鼓勵, 在經歷了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外,又醞釀新一輪的增長。不少投資者又開始蠢蠢欲動,準備進行新一輪的投資。
但是,正如唐僧取經,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一樣,投資中國的光伏企業,要想修得正果,也要做好歷經劫難的準備。這里,按照不同階段,列舉出四十劫難。您如果打算在現在低谷期抄底光伏產業,或者已經進來并打算繼續在這個行業里選戰下去,就要先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經受得起這些劫難。
投資決策階段:
1、銷量增加下的巨額虧損:行業的市場前景很好,每年規模的遞增也很大,許多公司的出貨量大幅增加,但價格的跌幅完全抵消了容量的增幅,就造成了銷量增加營業額卻大幅下降,當然,由于進料價格高出成品銷售價格,自然成了虧損。2012年,不少企業一年的虧損額就超過了凈資產。
2、“釣魚”的裝機補貼:中國光伏行業,政府似乎很支持,但具體的政策又十分不詳,“金太陽”有了,費了三年的勁終于申請到了,補貼價格已經從最開始的每瓦20元,降到了每瓦3元,然后剛裝好電站,突然就說取消了。只能淚奔。
3、“霧里看花”的電價補貼:從2011年的每度1.15元,到2012年的每度1元,2013年又說在0.75~1元之間分檔。朝令夕改,令人摸不著頭腦。而更令人頭疼的是,不論多少錢,沒有人按時按量地拿到過。投資運行了兩三年的電站,只見資本東流去,不見電費涓涓來。
4、“以小博大”只能在夢中:光伏是個投資大的產業,要準備好足額的資金(通常至少以億計)才能啟動。往往有自認為資本高手的人,想先用部分資金以小博大,最后會發現,到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自己那些引以為傲的融資本領狗屁用沒有。
5、政府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光伏是戰略新興產業,各地政府十分支持。許多從事傳統產業的老板,干了幾十年企業,從來沒有得到官員如此青睞。激動萬分地上了光伏,何況還能夠以十分低廉的價格拿到自己過去朝思暮想的大片土地。政府還主動為企業聯系銀行貸款。等投產了,鬼子鬧雙反了,結果,銀行把土地廠房設備全部拍賣了,自己什么也留不下;剩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6、產品價格波動堪比過山車:發現多晶硅很賺錢,結果剛把設備訂好,多晶硅價格就下跌了90%;感覺切片利潤很穩定,可是費了半天勁,把設備買到了后,切片的市場加工價格從每片9元降到了2元;電池片的加工費更是從每片12元降到了3元以下。感嘆啊,到底哪個環節到底能夠掙錢?
7、自己花錢投資電站還要準備買路錢:下決心自己投資光伏電站,聽說并網很難,電價也一日三變不知道到底多少錢,想拿點金太陽補貼,最后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好不容易開始啟動了,發現還要買路條,花錢投資還要送錢,心里窩火,又不知道向誰發。
8、光伏電站干曬太陽:以為西部的陽光資源好,在西部上電站一定賺錢,反正是全國統一價格,但好不容易建成后,發現要么并網遲遲不能實現;要么雖然并了網,但卻三天兩頭不讓發電,大片的電池組件只能“干曬太陽”;要么發了電,又拿不到補貼。(注:此條在24號文后應當有所改善)。
9、“垂直整合”的陷阱:實力雄厚的老板,發現產業鏈各環節賺錢的時間點不一樣,為了“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就搞了個光伏全產業鏈,想著“東方不亮西方亮”,用時髦的話,叫做“產業鏈垂直整合”,結果產業鏈投下來了,發現虧損最大的就是自己。倒是單一環節的廠家還有輪流坐莊的機會。
10 、全球化導致的“蝴蝶效應”:每個專家都說前景萬分美好,是絕對的陽光產業,但是,市場風險說來就來,連遠在歐洲的希臘、塞浦路斯這樣的小國家財政出了問題,就導致了歐債危機,就影響了德國的光伏補貼,結果導致了市場擔憂,然后導致價格下跌,造成歐美雙反,然后價格繼續下跌。希臘的一只蝴蝶扇動兩下翅膀,能夠讓無錫產生暴風雨,這就是全球化帶來的“蝴蝶效應”。
選人用人階段:
11、“專家”不如清潔工:光伏是個新興的行業,找不到現有的人,只能從別的公司挖掘,或者媒體上看到的所謂“專家”、“名人”就趕緊找上去,三顧茅廬,求賢若渴,但往往所得非人,最后發現高薪聘請的人其實狗屁不是,甚至還吃里扒外;
12、老同志解決不了新問題:從某廠挖了個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老專家,但因為許多設備都是新的,但老同志遇到新問題,原來的經驗和知識用不上,造成投產不順利;還埋怨別人,造成團隊不和諧。
13、南郭先生與“CXO黨”:光伏界曾有一幫名人,要么海硅,要么硅谷創業,有的還是“千人計劃”,簡歷美輪美奐,讓人不敢心動不已。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地請到企業,不是CEO,就是CTO,或者CFO,還有COO。但用起來以后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無論管理還是技術,幾乎如同白丁一般,或者好像是從火星上來的。
14、“拆白黨”的特洛伊木馬計:有一群人,憑借自己在國外某某大學或者硅谷的經歷,大肆忽悠老板,這些人之間還互相吹捧,相互配合。在建廠工程招標和設備購買過程中,大肆索要回扣,等設備到廠后,匆匆調試就另覓高枝,不管生產是否正常,更不管生產過程的優化,留下老板欲哭無淚。
建設階段:
15、美麗的設計費:設計院設計費高得嚇人,光設計費就能造好幾棟廠房了。
16、永遠不能定稿的工藝設計:工藝設計往往受設備影響,因為設備廠商的圖紙參數常常修改,因此,廠房、設備基礎和公輔系統的設計也常常修改,投入似乎永無止境。
17、商業機密的泄露:在建設的同時,那些CXO黨又把公司的圖紙悄悄地給了其他的公司,順便又賣了一筆錢。面對這種吃里扒外的行為,老板往往還懵然不知。
18、 便宜沒好貨:那幫出錢買圖紙的老板們以為自己賺了便宜,最終還是做了冤大頭,在設備采購、廠房建設施工單位都是被人控制了,最后出了問題,都沒有一個能夠投訴的對象。其實,每個工廠都有區別,還是應當各自找各自的設計院。
設備采購階段:
19、設備采購貓膩很多:老板常常發現可以選擇的設備廠家只有一兩家,價格奇高,但如果有第三家低的,CXO黨的人就說那些設備不行,如果要買那些,他們不能保證產量和質量,老板只能讓步;
20、采購設備的高價策略:設備談判的時候,會發現設備廠家那點可憐的產能已經被其他公司盯上了,而且那些所謂的其他公司“正在談判的關鍵時候,如無意外馬上就要簽合同了”。為了能夠保證投產,老板只能快速地、高價地把合同訂下來;
21、高價設備安裝:設備訂貨后,安裝調試費用很高,但有人會在旁邊算賬,說如果提前一天投產,能夠多賺多少錢,于是,立即付高價進行安裝調試,甚至幾十噸一臺的設備成百臺地從歐洲空運到中國;設備廠家目瞪口呆,運輸公司歡樂開懷;
22、迷魂考察陣:以上三條都是CXO黨與設備廠家設立的陷阱,為了安撫,他們會讓設備廠家安排老板到歐洲美國考察廠家,老板帶著原來的手下,到國外,開了洋葷,覺得自己搞光伏比原來的產業上了很大的檔次,覺得自己的選擇真是英明神武,覺得光伏這條路真是走對了;
投產階段:
23、國外設備投產后,輔料貴得嚇人,利潤好的時候還能夠大家均賺,但一旦價格下跌,采購單就成了虧損單;寧肯放棄定金重新采購,虧得錢還少些;
24、生產的硅片高昂的時候,工人會偷硅片,還得要裝攝像監控、圍墻像監獄似的加裝鐵絲網,出門還得搜包;
25、有的公司發現,自己生產線主管、倉庫主管、統計員、生產線工人竟然是一個硅片盜竊團伙,而且,是在進廠之前就計劃好的,應聘到公司后各個部門和崗位協同作戰,幾個月下來居然盜竊了價值170萬元的硅片;
26、為了防賊,公司不得不在圍墻上裝電網,在大門口設崗哨,對出廠的人員進行搜身搜包;這是當時號稱“世界第一”的公司的作為;
27、設備壞了,不修不行;修吧,維修費、備件費高的嚇人,咬牙同意了,外國專家可能幾個月才到;
銷售階段:
28、國內市場過去很少,即便有也是示范作用,給了貨也拿不到錢;現在國內光伏電站訂單多了,往往也是要壓貨,帳期短則6個月,多的兩年也拿不到錢;
29、國際市場有一幫掮客,幫著老外壓價,一直壓到一分錢都不賺還不滿足;甚至虧著錢賣了,對方還反告你傾銷;
30、貨到了外國,忽有另一個國家的公司要高價購買,公司受利誘將貨物發走,然后再從國內補倉,但貨物到了新的客戶指定的港口,新客戶不提貨不付款,要再降價30%;老客戶也因此告違約,要罰款;事后才得知,這是圈套。
31、想在海外投資電站拉動產品銷售,卻發現,組件雖然發了出去,但資金卻遲遲回不了自己公司。最后發現,組件不知被用到了哪里。
上市公司階段:
32、贏利預測總是大跌眼鏡:投資銀行發現光伏行業的公司發展速度很快,就找了一家不錯的公司,投了錢后,發現業績變臉,這還算好的;有的公司上市申報了,過程中市場出問題,又過不了會。
33、上市了依然虧損:有的公司幸運些,公司順利上市了,然后,業績大跳水,鎖定其還沒到,就跌破了發行價。找創始人理論,發現創始人股東早就將股票抵押出去了,準備找人接手金蟬脫殼的時候,發現公司已經被ST了。
34、有賭還是輸:考慮到“有賭不為輸”,想等到行情好的時候再賣股票,又被證監會查出業績造假,公司面臨被摘牌的命運。
35、無法承受的業績包裝風險:投行自己兼做保薦人,為了上市順利,憑著自己的江湖經驗對業績進行了“包裝”,誰知行情不好,費用高昂,白交的稅務不說,被證監會查處來還要連帶賠償損失,甚至還要負擔刑事責任。只能感嘆“江湖險惡”。
36、融資越多公司越倒霉:光伏行業是資金密集行業,所以當然是想資金越多越好。公司通過各種途徑融了資,擴了產,規模上得很快,最后卻發現,投入越大,虧損也越大。
37、“規定用途”不規定盈利:發了公司債,或者上市的融資,到了十多個億,這時發現原定的資金用途的項目已經必定成立虧損項目,想干點其它賺錢的項目,卻得不到批準,因為“資金用途不符”。
38、瞬息萬變的企業狀況:光伏市場是瞬息萬變的,但光伏企業有時候也是瞬息萬變的。盡職調查剛做好,就發現行情已經發生了變化,本來看起來很穩健的公司轉眼成了虧損企業。這常常讓盡職調查人員頭痛不已。
39、“對賭”對死了:與原始股東簽訂了“對賭協議”,發現如果執行協議的話公司就死,不執行的話,又實在不甘心,覺得有違契約精神。
40、抄底抄了個大漏勺:光伏市場低迷的時候,總有一些投資者認為自己頭腦精明,有不同常人的智慧,所謂“在別人瘋狂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瘋狂”,秘密調研和洽談,以十分之一的不到的價格買到了原來旗艦大公司的股份,成為戰略投資者,卻發現公司要破產了。股票成了廢紙。
以上列出了四十劫難,但其實還有許多其它的陷阱。其實,這些現象不是光伏產業獨有的,在所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里,都會存在這些現象。
本文權且拋磚引玉,相信同業中人還能夠列出很多。希望大家能夠繼續補充,看看能不能湊足八十一難,達到唐僧取經所受的劫難,如果能夠在上面這些劫難中存活下來,那么,在光伏產業一定能夠修成正果的。
來自:新浪博客,作者:史博士